活動花絮
是次專業培訓超出兩倍報名人數,多達120人,當日亦有百位參加者出席,分別來自學校、社福機構及教會。透過播放由明光社自家製作的公眾教育短片,為聚會揭開序幕。內容講及一名年青人面對同住父親突然再婚,她難以適應新關係及新生活。在這引子下,參加者積極分組研討大會提供的個案,體會危機訊號的辨識及再婚家庭的困難與優勢。與會社工在分享商討結果時皆表現專業又正面。
是次培訓的嘉賓講員楊錦珠女士,為明愛全人發展中心高級培訓及輔導顧問。她分享再婚率比起40年前的大約4%大大超出30%。超過大約50%的男士離異後會再婚,年期大約會在離婚後年半內。女士的再婚率會大約較少(30%)及較遲,兩性均屬再婚的佔結婚宗數的大約25%。「再婚家庭」表示兩個家庭需要非常努力去重新組合成一個新家庭。因此,支援再婚家庭的服務在這個年頭非常重要。
楊女士提出孩子在重組新家庭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包括:
1. 在達成發展任務上出現危機,例如身分認同;
2. 家庭轉變的適應,例如失去與部分親屬的連繫;
3. 情緒包袱,例如:怕被拒絕與遺棄、忠誠衝突及欠缺安全感。
如果遇上父母的新婚姻關係不和甚至惡劣,孩子會更感不愉快,言行不一。
楊女士指出再婚/重組家庭的兒童在無法適應轉變時可能會出現的危機訊號:倒退、失眠或發惡夢、尿床、焦慮症、分離焦慮,發脾氣等。而青少年子女則可能會出現偽成熟(Pseudo-maturity)、家長孩童(Parental child)、上學問題、情緒問題、抑鬱、討好繼父母、反叛、指責、過早約會或進行性行為、斷絕關係、具攻擊性的言語或行為,質疑、批判及拒絕的行為等。當孩子出現這些情況時,父母、照顧者或支援者首先要區分訊號是在組成再婚家庭前還是在組成過程中出現,這能夠認清孩子真正的壓力源頭,才能對症下藥。成年人無需太緊張或太擔心,反而可以視這些訊號為一扇窗,有助了解孩子的內心傷害或未獲滿足的潛藏需要。
楊女士提出親友會對再婚夫婦尤其繼家長有相當高的要求與期望,在這些情況下,最好由孩子的原生父母應對親友要求,以減少繼家長的壓力。同時,原生父母的角色與功能要健全地發揮,讓繼家長有適度的參與,跟孩子循序漸進地發展正面又關愛的關係。如果孩子是青少年,他們需要學習保護自己的身體及定界線,與家長保持適當的親密度。
當專業人員介入時,楊女士給予了許多專業指導,在此列舉幾點建議。第一.支援者先將問題轉化成孩子的需要,協助各方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第二.要協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最佳的方法是鼓勵家庭以慢變應萬變,例如:耐心聆聽與回應孩子的疑問和感想、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去預備面對轉變及接受父母的新伴侶、保持孩子與非同住家長及其親屬的連繫等等。第三.要協助孩子因要對非同住原生父母表示忠誠,又同時能夠與繼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衝突(Loyalty conflict),家長及孩子需要定立實際又清晰的界線,好讓大家相處不會有內疚。原生家長和繼家長要謹記愛孩子就要愛他們的父母,不在孩子面前指責或批評原生或繼家長,親友也不要將他們比較。原生父母及繼父母應好好培育自己的自尊感,不要以孩子的回應來索求愛或肯定。
第四.輔導員讓孩子先宣洩情緒,讓他感受到被接納及安全、與他建立信任的關係。結合遊戲治療的效用,提供足夠時間及空間給孩子分享對家庭成員及家庭轉變的情緒與想法,讓他們確立自己是有權利表達的。輔導員在適當時候可協助他看到自己和家人的良好意願及優點。之後,透過鼓勵他們分享有關快樂、欣賞、新資訊、憂慮與投訴及願望,以建立正面的情緒連繫。這樣,更有助他們敢於及主動向長輩真誠分享。
由於孩子的福祉大大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及生命成熟度有關,要幫助孩子適應家庭轉變並能有健康的成長,協助家長對轉變有良好適應在輔導過程中是同樣需要和重要的。若果教師對處理這個群體感到陌生或困難,轉介給社工或輔導員專責跟進是一個相當好的方法。
參加者在短講及聚會完結後,均積極提問有關個案的處理。
是次培訓圓滿結束,感謝並欣賞各位前線同工的積極參與及投入學習。
資訊提供:
明光社舉辦的「永遠的家人:兩個家庭雙倍愛」計劃,可到校舉辦學生小組、學生或家長輔導、危機訊號辨識訓練等。亦為考慮或已經離婚/再婚的人士或伴侶提供個人、婚前及婚姻輔導,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及管教問題等諮詢,費用全免。
詳情可瀏覽: https://lifelongfamilystl.weebly.com/
或聯絡項目統籌經理羅姑娘
電話:27684204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諮詢熱線/ WhatsApp / Wechat: 66576618〈逢周一至五,0930-1200、1330-1730;假期除外〉
是次培訓的嘉賓講員楊錦珠女士,為明愛全人發展中心高級培訓及輔導顧問。她分享再婚率比起40年前的大約4%大大超出30%。超過大約50%的男士離異後會再婚,年期大約會在離婚後年半內。女士的再婚率會大約較少(30%)及較遲,兩性均屬再婚的佔結婚宗數的大約25%。「再婚家庭」表示兩個家庭需要非常努力去重新組合成一個新家庭。因此,支援再婚家庭的服務在這個年頭非常重要。
楊女士提出孩子在重組新家庭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包括:
1. 在達成發展任務上出現危機,例如身分認同;
2. 家庭轉變的適應,例如失去與部分親屬的連繫;
3. 情緒包袱,例如:怕被拒絕與遺棄、忠誠衝突及欠缺安全感。
如果遇上父母的新婚姻關係不和甚至惡劣,孩子會更感不愉快,言行不一。
楊女士指出再婚/重組家庭的兒童在無法適應轉變時可能會出現的危機訊號:倒退、失眠或發惡夢、尿床、焦慮症、分離焦慮,發脾氣等。而青少年子女則可能會出現偽成熟(Pseudo-maturity)、家長孩童(Parental child)、上學問題、情緒問題、抑鬱、討好繼父母、反叛、指責、過早約會或進行性行為、斷絕關係、具攻擊性的言語或行為,質疑、批判及拒絕的行為等。當孩子出現這些情況時,父母、照顧者或支援者首先要區分訊號是在組成再婚家庭前還是在組成過程中出現,這能夠認清孩子真正的壓力源頭,才能對症下藥。成年人無需太緊張或太擔心,反而可以視這些訊號為一扇窗,有助了解孩子的內心傷害或未獲滿足的潛藏需要。
楊女士提出親友會對再婚夫婦尤其繼家長有相當高的要求與期望,在這些情況下,最好由孩子的原生父母應對親友要求,以減少繼家長的壓力。同時,原生父母的角色與功能要健全地發揮,讓繼家長有適度的參與,跟孩子循序漸進地發展正面又關愛的關係。如果孩子是青少年,他們需要學習保護自己的身體及定界線,與家長保持適當的親密度。
當專業人員介入時,楊女士給予了許多專業指導,在此列舉幾點建議。第一.支援者先將問題轉化成孩子的需要,協助各方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第二.要協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最佳的方法是鼓勵家庭以慢變應萬變,例如:耐心聆聽與回應孩子的疑問和感想、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去預備面對轉變及接受父母的新伴侶、保持孩子與非同住家長及其親屬的連繫等等。第三.要協助孩子因要對非同住原生父母表示忠誠,又同時能夠與繼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衝突(Loyalty conflict),家長及孩子需要定立實際又清晰的界線,好讓大家相處不會有內疚。原生家長和繼家長要謹記愛孩子就要愛他們的父母,不在孩子面前指責或批評原生或繼家長,親友也不要將他們比較。原生父母及繼父母應好好培育自己的自尊感,不要以孩子的回應來索求愛或肯定。
第四.輔導員讓孩子先宣洩情緒,讓他感受到被接納及安全、與他建立信任的關係。結合遊戲治療的效用,提供足夠時間及空間給孩子分享對家庭成員及家庭轉變的情緒與想法,讓他們確立自己是有權利表達的。輔導員在適當時候可協助他看到自己和家人的良好意願及優點。之後,透過鼓勵他們分享有關快樂、欣賞、新資訊、憂慮與投訴及願望,以建立正面的情緒連繫。這樣,更有助他們敢於及主動向長輩真誠分享。
由於孩子的福祉大大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及生命成熟度有關,要幫助孩子適應家庭轉變並能有健康的成長,協助家長對轉變有良好適應在輔導過程中是同樣需要和重要的。若果教師對處理這個群體感到陌生或困難,轉介給社工或輔導員專責跟進是一個相當好的方法。
參加者在短講及聚會完結後,均積極提問有關個案的處理。
是次培訓圓滿結束,感謝並欣賞各位前線同工的積極參與及投入學習。
資訊提供:
明光社舉辦的「永遠的家人:兩個家庭雙倍愛」計劃,可到校舉辦學生小組、學生或家長輔導、危機訊號辨識訓練等。亦為考慮或已經離婚/再婚的人士或伴侶提供個人、婚前及婚姻輔導,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及管教問題等諮詢,費用全免。
詳情可瀏覽: https://lifelongfamilystl.weebly.com/
或聯絡項目統籌經理羅姑娘
電話:27684204
電郵:[email protected]
電話諮詢熱線/ WhatsApp / Wechat: 66576618〈逢周一至五,0930-1200、1330-1730;假期除外〉
活動簡介
青少年面對著他們獨有的壓力,假如同時面對父母離異、同居或再婚及隨之而來的轉變,他們除了感到不勝負荷外,研究顯示再婚子女在學習、情緒健康、外顯行為及人際關係四大範疇上皆會出現負面結果。面對巨大壓力,子女較少主動求助,若缺乏關注及處理,更會釀成悲劇。部份青少年曾發出一些求救訊號,作為他們的家人、師長、社工等,如能及早辨識到他們的危機及求救訊號,相信可減少一些悲劇的發生。
日期:2018年6月25日(一)
時間:2:30-4:30pm 地點:恩福中心五樓禮堂 (九龍荔枝角長沙灣道789號) 內容:離婚、再婚或重組家庭學生的需要、辨識常見的危機訊號如自毀行為及沉溺行為、初步處理方法及個案研習。 講員:楊錦珠女士 (明愛全人發展中心高級培訓及輔導顧問、「明愛家庭服務婚姻治療專業發展小組」召集人、認可TripleP®小組導師、MBTI®認證施測師、T-JTA®輔導員、Caritas Certified I-FAST (Integrative Family and Systems Treatment) Supervisor, 專長於家庭及婚姻輔導及有關技巧培訓工作) 對象:社工、輔導員、教師,教會導師 費用:全免(參加者可獲贈《永遠的父母──離婚家庭支援手冊》一本) 查詢:2768 4204 鄧小姐 |
圖片來自: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