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家人:兩個家庭雙倍愛

研究調查

離婚再婚家庭子女研究
​
受訪者(8-18歲)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服務
    • 成人個人輔導
    • 兒童及青少年個人輔導
    • 研究調查
    • 生命成長小組
    • 諮詢熱線服務
    • 家長教育 >
      • 「做個好『繼』爸媽」親職講座
      • 讓孩子融入爸媽的再婚
      • 離婚再婚法律知多少?
      • 琴瑟奏鳴再婚路
    • 專業培訓 >
      • 離婚再婚家庭學生危機訊號辨識訓練
      • 為青少年修翼再展翅
      • 同行再婚成長路
    • 公眾教育 >
      • 支援手冊
      • 假如我是灰姑娘的家人……徵文比賽
      • 《1+1的家》再婚再婚家庭兒童繪本兒童繪本
  • 資源庫
    • 短片推介
    • 好書及文章推介
    • 傳媒報道
  • 支持我們
  • 聯絡我們
LATEST
「離婚後再婚家庭的子女 -- 生活經驗和支援服務需要」
研究發佈會
2019年3月25日
圖片
研究報告
新聞稿及花絮
下載:研究報告(PDF)
索取:研究報告(印刷版)

離婚再婚家庭 子女的需要研究結果
劉玉琼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
8個給離婚再婚家庭及
提供服務者的建議

傅丹梅女士
​ 明光社副總幹事
問答環節

劉玉琼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

​傅丹梅
女士

​ 明光社副總幹事

「離婚後再婚家庭的子女 — 生活經驗和支援服務需要」

研究發佈會

圖片

新聞稿​

​14個離婚後再婚家庭的孩子研究
​
繼親也是一家人  放下負面標籤 齊心支持再婚家庭

香港有關離婚再婚家庭的研究卻是寥寥可數,報章偶爾會提及離婚再婚家庭,但大多是負面的報導居多,令社會大眾對於離婚再婚家庭容易抱有負面觀感,到底離婚再婚是否必然導致家庭關係的問題? 父母離婚後再婚,對子女而言是壓力還是補足?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博士及她的團隊於2018年5月至11月,走訪全港不同地區,成功與13位18歲以下,及1位年滿18歲青少年進行深入一小時訪談,了解影響他/她們適應和成長的因素。
 
劉玉琼博士綜合14位受訪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離婚再婚家庭中子女的成長是多樣性,並沒有一概的定論。對子女而言,父母離異及再婚難免會帶來生活上的轉變和情緒方面的挑戰,但最終的適應情況卻視乎適應過程中的危機因素和保護因素。
 
保護因素1) : 穩定的生活安排及與聯繫
子女有安定的生活和照顧安排、子女感到在親子關係中繼續被確認和被重視、子女和父母雙方都能保持情感聯繫,有利子女的離婚適應,亦有助子女接納繼父繼母。相反,缺乏安定的生活和照顧安排、子女感到被父母離棄、子女陷於父母之間的效忠矛盾,與一方的關係會導致與另一方的關係張力,會增加孩子出現成長困難的危機。
 
保護因素2) :父母們合作而非競爭性的關係
父母及繼父母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樣有助子女免於在生父生母和繼父繼母之間的效忠矛盾,而強迫子女把繼父/繼母當為生父生母對待,往往會引起子女的反感。
 
危機因素1): 父母的親密關係混亂
因父母再婚牽連重大,不少孩子都會小心觀察準繼父/繼母是否良善可靠,若果父母的親密關係混亂和不穩定會耗費孩子的心力。再婚父母在親密關係上的不安定或不和, 會為孩子帶來不安定和混亂的感覺。而再婚父/母的婚姻關係若出現問題,會妨礙子女接受繼父/繼母;良好的再婚關係,能幫助子女感覺安定和有助子女與繼父母的關係建立。
 
危機因素2): 受到不公平對待
研究亦發現當親生非親生成為繼/親成員間,容易觸發誤會和引致不公平感覺,當子女感受到不公平對待,內心感到委屈,甚至對父母懷有怨恨。日復一日,這種『陰影』及情緒會在孩子的心靈紮根,在有繼兄弟姊妹同住的家庭中最容易出現有關問題,而非血緣關係的同住繼兄弟姊妹的互相適應更不容易,需要充足的準備。
 
其他因素:支援資源及社會負面標籤
此外,經濟及家庭支援等資源是否充足,無論在離婚或再婚家庭,都會影響子女生活是否安定。負面的社會論述也會使家庭受壓,子女會因社會標籤而不敢主動求助,反思社會定型有助子女的情緒健康和跟生父生母的關係、以及對繼父繼母的接納,也有助他/她們更開放地尋求適當的支援。子女學會自我照顧和抽離也有助減低父母關係轉變和互動所帶來的情緒壓力。
 
要更好協助離婚後再婚家庭及其子女,明光社副總幹事傅丹梅女士有以下倡議:
ü   落實及推廣「共同父母責任」模式,讓子女可以繼續和生父/母聯繫
ü   以抗逆力取向而非問題取向的角度去看離婚再婚家庭
ü   推動抗逆力為本的生命教育
ü   在家庭教育內加入家庭多樣性的概念
ü   發掘離婚再婚家庭抗逆的生命智慧
ü   增加一家人活動 促進親子關係
ü   社福機構加強再婚的婚前輔導及父母教育
ü   為離婚再婚家庭提供整全家庭支援服務
      
如想轉介離婚再婚家庭個案,或免費索取研究報告,可致電27684204與鄧小姐聯絡。
  
傳媒查詢:傅丹梅女士 (6657 6618)

記者會相片

研究發佈會
​
​
活動內容

圖片
網上報名
明光社於2018年5月委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博士及她的團隊,就著「離婚再婚家庭中的子女的生活經驗和支援服務需要」作出研究,研究是以深入訪談形式進行的質性研究,成功招募14位經歷父母離婚及再婚/同居的子女,深入了解影響他/她們適應和成長的因素,以助適切的服務發展。
對象:老師、社工、青少年工作者及家長
​日期:25-3-2019    

時間:10:30am-12:00pm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
康本國際學術園
​第3講室(YIA LT3)
​ (大學站D出口)
圖片
內容
分享研究結果
劉玉琼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

服務需要及建議
傅丹梅女士
(明光社副總幹事)

費用:全免(茶點招待,參加者將獲研究報告乙本)
查詢:27684204    賴小姐

網上報名

調查內容回顧

圖片
我們正進行香港第一個以兒童為本的質性研究,了解離婚再婚家庭子女的需要及挑戰,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希望您推薦合適訪問對象,為再婚家庭子女的福祉多走一步。以往很多離婚家庭的研究都是以家長為主或是以量性方式進行,這個研究將由訪問員與孩子進行深入訪談,研究結果將於2019年3月發表。
研究目的:
了解父或母再婚子女的身心社靈狀況和需要,推動家長、學校及社會對這些孩子的支援

訪問員:劉玉琼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訪問對象年齡:8-18歲兒童
訪問對象背景:原生父或母已經離婚及再婚
訪問時間:約1小時
訪問次數:1-2次
何時開始:6-11月
​
查詢及介紹訪問對象:
​
請致電 27684204 或 WhatsApp 66576618 與傅丹梅姑娘聯絡
​
家長可以陪同子女,但如想鼓勵孩子暢所欲言,家長可以選擇在房外等候

​為答謝您的幫助,每個成功訪問孩子的家長或轉介人可免費獲 T-JTA性格測驗分析 一次 (價值$1200)

謝謝您的幫忙!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服務
    • 成人個人輔導
    • 兒童及青少年個人輔導
    • 研究調查
    • 生命成長小組
    • 諮詢熱線服務
    • 家長教育 >
      • 「做個好『繼』爸媽」親職講座
      • 讓孩子融入爸媽的再婚
      • 離婚再婚法律知多少?
      • 琴瑟奏鳴再婚路
    • 專業培訓 >
      • 離婚再婚家庭學生危機訊號辨識訓練
      • 為青少年修翼再展翅
      • 同行再婚成長路
    • 公眾教育 >
      • 支援手冊
      • 假如我是灰姑娘的家人……徵文比賽
      • 《1+1的家》再婚再婚家庭兒童繪本兒童繪本
  • 資源庫
    • 短片推介
    • 好書及文章推介
    • 傳媒報道
  • 支持我們
  • 聯絡我們